“虚不受补”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著《本草新编》,其《十剂论》曰:“或疑需用补剂,是虚病宜于补也。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,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。愈补愈虚者,乃虚不受补,非虚不可补也。故补之法亦宜变。补中而增消导之品,补内而用制伏之法,不必全补而补之,更佳也。”“虚不受补”狭义上是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补药,广义上则泛指补药在被消化吸收后产生了各种不良反应。
“虚不受补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: 未辨证量体施补 每种补品只适合特定的体质及对应的证型。如果不辨气血阴阳、五脏虚实,一味地滥补,就会出现不适症状。有些患者虚证的同时又夹有实证(如伴有痰饮、淤血、食积、外感),如果不清除邪证,一味补虚,必然会导致身体出现多种不适。脾胃亏虚者,脾胃虚弱不受或失于健运,摄入的补虚药物则容易造成奎滞,反而还会出现脾胃不适的新症状。所谓“气体有强弱、质性有阴阳、生长有南北、性情有刚柔、筋骨有坚脆、肢体有劳逸、年力有老少、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,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”,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的体质、证型差异,必须制定不同的不宜策略,否则容易出现“虚不受补”的现象。
时机不当 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里有一句话:“阳气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气生,日中而阳气隆,日西而阳气已虚,气门乃闭。”春夏及正午过用温补药物,秋冬及子夜若过用滋阴药物,均已出现“虚不受补”现象。一年四季,春升、夏浮、秋收、冬藏,自然界阳气之运动规律也,进补也应顺应四季。若余邪未尽,不宜过早进补,以免闭邪留寇。 用法用量不当 有句话叫“芒硝大黄治病无功,人参鹿茸杀人无过”。服用补品一定要“适度”,如超过这个度,就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。如稍有体虚,就用人参、鹿茸等大补之物,不仅大材小用,而且可能适得其反。人参是大补元气、补品中之上品。但若服用不当,或长期服用,则会出现兴奋、失眠,甚至食欲不振、血压升高等症状。
进补一定要根据人的体质、年龄等具体情况调节用药剂量,剂量过小,难以奏效,而剂量过大,又容易出现副作用。特别是对脾胃虚弱之人,剂量过大,易增加肠胃负担,加重消化不良的症状。
|